Page 196 - My FlipBook
P. 196
第七章 大数据时代财务的创新发展
(二)加强系统管理,改善外包服务质量
1. 提升系统基建,合理使用技术提高效率
根据目前国内财务共享系统实施案例,不难发现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主流的财务共
享服务对于新型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还是较低的,大量使用外包服务团队,缺乏对于内部
技术资源的针对性整合,在资源互通和整合方面做得还不够。这就需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
在进行财务中心的技术选型时加强对于现有业务系统间互联互通和数据信息共享方面的关
注,例如,可以添加银政互联模块,提高政府机构使用银行服务的便捷性,一键转账、一
键支付等,可以增加差旅服务系统,实现系统内部网上订票、预约和采购等,发挥互联网
技术带来的便利,和统一采购带来的成本红利。通过对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标准化和优
化管理,还可以达到对于财务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财务管理的规模化效应,节省财务系
统的人力资源,将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放在更重要的地方。与此同时,财务共享管理服务
中心的搭建还能有效地降低机构内部的固定成本和管理成本。财务管理流程和处理模式的
统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系统内部的沟通成本,将占财务人员主要部分的基础财务人
员工作解放出来,尽量去做一些高附加值、高产出的事情,把好钢用到刀刃上。
2. 完善内部管理,加强系统内部控制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财务共享系统的过程中一定要落地,要加强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
工作,健全风险的预警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风险监督量表,确定预警
财务或者相关指标,建立预警机制。定时或不定时地出具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备查,当发
生市场或政策环境的急剧波动和政策环境变化时,内部控制部门的人员应当及时将相关信
息上报给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政策决策干预。如果系统内部相关内部控制人员技能不熟练,
还可以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咨询公司针对财务管理系统内各财务主体
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风险预警监控机制,避免因为内控人员经验不足造成损失,降低财
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设立财务系统的独立风险内控部门并设立专员进行管理形成内控“预
警—报告—处理—反馈”体系,风险内控不能仅仅流于制度形式,要深层次利用起来,避
免人员设置冗杂,职权混乱,检测到了相关的风险节点,及时报告处理反馈。此外,财务
风险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数据的管理,还应当注意到报销、预算、决算、审计、行政性
罚款等相关环节,完善相关环节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日常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不必要
的开支,为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提供证据线索,打击内部贪污腐败分子。
(三)优化系统架构,提升系统运转效率
1. 梳理系统架构,清晰各层级的业务边界
对于任何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说,系统层级都是需要最先厘清的事情,只有明确了
各层级间的业务边界才能让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转效率达到预期。目前利用大数据处理的相
关技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共享中心按照从上之下的层级,可以划分为用户层、应用层、
服务层、数据层、业务层和硬件层。用户层可以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责任主体明确,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