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My FlipBook
P. 81
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研究
效考核制度的约束,在固定资产使用中存在维修保养不当的情况。
(二)固定资产确认范围不全面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确认范围不全面可能会表现出以下情况。一是部分固定资产未
被确认:行政事业单位可能会存在一些资产未被确认,例如存放在不常用的地方的办公用
品、对行政事业单位有较高重要性的办公设备等。二是固定资产几经变动,但未被确认:
某些固定资产可能在多年的运营过程中多次变更使用方面,如果没有跟踪和确认,就会造
成资产确认范围不全面。三是其他报废、码放的固定资产未被确认:当一些资产归还后,
可能由于没有及时设置为报废状态,或者在保管过程中被放置在仓库或其他地方,而未被
确认。四是不同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不匹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不同的部门,责任
人可能管理固定资产,但由于管理流程不匹配等原因,可能会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固定资
产确认范围不匹配。
(三)固定资产难以有效优化配置
由于一些技术含量和维护成本较高的资产,会需要更多的经费和专业人员支持来保障
其高效运作,但行政事业单位可能无法准确获知资产的具体技术参数和精准成本,难以实
现场景化定位和精准调整。部分固定资产信息比较封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难以部署一套
完整的固定资产组合优化模型,不能有效利用自身资源,获取更高的资产效益。此外,在
资产预算规划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可能仅能预知当时预算情况,随着运营成本、接单量
等经营环境因素的改变,资产预算可能难以与实际配置需求匹配。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行政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优化配置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行政事业单位
应当积极开展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和优化配置,并且要注意及时解决上述问题。
(四)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落实不到位
资产清查与盘点需要明确专人负责,如果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明确谁来负责,就容易出
现清查与盘点工作不落实的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盘点周期没有明确或者盘点周期不合理,
如果盘点周期过长,就难以发现固定资产的异常,若盘点周期太短,就容易增加行政事业
单位的负担。此外,如果行政事业单位在盘点时没有规范的流程和标准,就难以保证有序
进行,并且还可能导致盗窃、损失等问题的发生。
(五)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具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一方面,
部分单位存在转资不及时的现象。根据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购入的固定资产,单位
应该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但部分财务人员对会计制度的实施不到位,无法在固定资产验收
入库后便进行确认和计量,从而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部分单位
对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不规范。财务人员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
致脱离单位实际,无法真正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时,对于部分已经报废的固定资
产,财务人员未能进行及时核销,导致部分固定资产长期挂账,难以保证账实、账表相符。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