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P. 123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美国学者高尔顿最早注意影响教学内容的非正式系统,
               他在《中学社会系统》中认为,中学生的个体行为是与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
               作用相联系的。
                   1. 定义
                   研究中有很多类似的名称,如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

              (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指学生在学校情
               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

               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
               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2. 发展
                   在历史上,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学者,可能要推美国学者杜威及其

               学生克伯屈。早在 20 世纪初,杜威就曾指出:“有一种意见认为,一个人
               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
               的错误了。”由此,杜威将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相伴随的,对所学内容
               及学习本身养成的某种情感、态度这种学习称之为“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比如,一个儿童在学习数学时,养成对待数学学习的某种态度(如
               喜欢不喜欢)既是附带学习。杜威强调,附带学习可能比正式学习来得更为
               根本、更为重要。随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进一步发挥了杜威的思想。克伯
               屈认为,任何一种学习包含三个部分:“主学习”(primary learning)、“副

               学习”(associate learning)、“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主学习”
               意指对事物的直接学习;“副学习”则是一种伴随“主学习”而来的关联学习;
               “附学习”则指伴随“主学习”而来的有关情感、态度的学习。这里以儿童
               学做裙子为例说明。学习如何下料、裁剪、缝纫,这属于主学习;在做裙子

               时,考虑裙子耐不耐洗,褪色不褪色的问题,这属于副学习;通过学做裙子,
               懂得做事“仔细”的好处,这既是附学习。后人认为,杜威的“附带学习”
               与克伯屈的“附学习”已涉及隐性课程的问题。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中

               两种研究视角最引人注目。一种研究视角着力关注和探讨的是,班级生活或
               学校生活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结构所包含的隐含信息。例如,美国教育学家

                                                                                   115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