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P. 124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杰克逊(P.W.Jackson)在 1968 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
             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
             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
             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

             念,规范和态度等。据此,杰克逊被后人看作是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
             概念的教育学家。另一种研究视角着力关注和探讨的是学校课程知识中隐含

             了怎样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像美国学者 W·阿普尔、英国学家 M·F·D·扬
             等研究者认为,学校不是一个观念的开发市场,特定的社会集团倾向于把特
             定种类的知识筛选出来,并结合到课程中去,这些内容以隐含的方式影响学
             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发挥着维持、复制、再生产现存社会制度的作用。

             因此,课程知识实际上负载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
             到这一点。

                 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尽管学者们对隐
             性课程的概念至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概念的不确定似乎并未影响
             到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热情。近些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研
             究的范围和论题主要涉及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际心理环境对学

             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比如,讨论校舍建筑、教室环境布置、各种庆典仪式、
             校纪校规、课堂规则、校风班风、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性别角色差异等。

                 3. 特点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
                 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正是由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
                 首先,优化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
                 其次,要特别重视学习过程;

                 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116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