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15
第三章 用音乐韵律领略诗词之美
将艺术歌曲的体裁形式、西洋作曲技法以及中国古诗词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完美结
合在一起,是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一次碰撞与融合。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文化
内涵上体现中国鲜明的民族性,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则体现了西方艺术歌曲中意
境的刻画和内心情绪的描绘,并且突出了钢琴伴奏的重要性。在诗歌吟诵的节奏
韵律与曲调音韵的结合方面做出了新的突破和贡献,创作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
这种具有强烈中华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形式。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一)学堂乐歌时期
古诗词艺术歌曲产生的初期,作曲家们都是把欧美、日本流行的曲调以及少
量的我国的民歌、小调来填写新词,在学堂教唱。并将歌曲整理、收集成册,迅
速在学堂普及得到广泛认可和欢迎。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风尚被学校唱歌成功引
导。这些歌曲在当时称之为“乐歌”。
在辛亥革命之后,当时政府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在中小学及师范学校设置
乐歌课,并将其定为音乐必修课。乐歌发展的势头从此逐渐加快。一些专业水平
很高的音乐教育家,不再只拘泥于旧曲填词的方式,而是开始了自行创作新词新
曲的尝试——包括旋律创作和编配钢琴伴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许多
突破,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其中李叔同的《春游》《早秋》《留别》,
词曲结合恰到好处,旋律抒情缠绵,意味深长,艺术性逐步增强。已初步显示出
我国早期艺术歌曲的特点,这便是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雏形。“学堂乐歌”的发
展,使中国人民对西方音乐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音乐专业领域中,充
分地展现了西方音乐文化的作曲技法和音乐理念。我国的现代音乐技法的发展因
此受到了深远的影响。间接影响了我国一大批音乐家,他们在音乐创作上突破自
我,勇于创新,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产生铺下了坚固的基石。
(二)蓬勃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发展中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从模仿西方创作手
法到逐渐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从对艺术歌曲的鉴赏转向借古诗词来抒发爱国情
怀;从缓慢发展走向繁荣。
20 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一股新思潮,新音乐文化运动随之而来。古
诗词艺术歌曲得到进一步发展。1920 年,留学归来的青主,选《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气势磅礴的古典作为歌词,谱下新曲,雄浑大气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