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20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词。发展几十年之后,受文人喜爱,逐渐与音乐分离,在语言上受文人诗作的影
响而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体。
宋词根据题材和风格的不同分为婉约、花间和豪放等不同的词派,有词牌名。
结构上大致可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和长调(90 字以上,
最长字数多达 240 字)。有的主张 62 字以内为小令,其他称“慢词”,都未成
定论。由于字数的差别,宋词的结构多样,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分
上、下阙(片),称为“双调”;三段四段的,则称之为“三叠”或“四叠”。
词,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文学功力深厚的词人
们通常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
词的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
表达不尽的情义、盎然的韵味;仄声的仄也称之为“侧”,有不平之意。诗词中
的仄声包括声调中的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
入声特别短促。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抒发奇拗不平的感慨。不少词调中
平仄声调诸韵递押,长短声调递用,使得声调抑扬顿挫,激荡而和谐,情感表达
也更加丰富曲折。
4. 元曲
元曲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散曲是诗乐结合的唱曲,采取清唱形式,利用音
乐曲牌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表达十分口语化,质朴自然,具有鲜明的民间地方
特色;杂剧则是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角色等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元代的“散
曲”和“杂剧”是继承宋代曲子的传统,起源金元之际的民歌俚谣。金代的词已
出现曲的特点:诙谐、浅白、俚俗等。许多金词中的词牌吸收了大量民间俗调,
实际上已呈现出亦词亦曲的形态。由于金末元初的文人没有科举取仕之路可走,
常流连于秦楼楚馆,民间乐师和伶人们改编、传唱的俚歌俗调必然会与文人的创
作相结合。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入住中原,北方曲调陆续传入,使得元
曲多以北方曲调演唱。元曲体制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宫调、曲牌、曲韵、平仄、
对仗、衬字。元曲有着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着
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
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更大的灵活性。
5. 明、清诗词
明代继元而起,历 275 年,清又继明,历时 268 年,两个朝代有着极为相似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