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35
第一章 美学与美育
本的积累和结构的升级。从美育的社会功能来看,公众审美的提升与社会审美风
气的浓郁,可以促使从个体到社会整体的文化资本产生增量,进而提升社会文明
程度和人民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凝聚力。从美育的经济功能来看,大众文化艺
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彰显国家文化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将艺术价值转化为经
济价值。因此,美育的深层价值在于促进文化产业繁荣,进而促进文化软实力提
升。其次,美育优化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市场定位。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前
提是要做好自身定位,展现大国特色。一方面,鉴于各类文化产业样态立足丰富
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可以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审美特性,并对其进行二度转化,
打造出具有品牌特色的产品。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转化与表达兼具国际审美需
求,可以使我国文化产业将发展眼光放到国际。综合来看,当审美能力的内化成
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因素时,就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优化自身发展,使其所产
出的文化成果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美育与文化产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一方面,美育依
托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又促进美育的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
文化产业发展虽在规模化、市场化、融合化当面优势突显,但也面临着资源利用
率不高、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创新性人才匮乏的难题。基于此,需要发挥美育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以使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和国外都能得到可持续
发展。
四、新时代高校美育的目标指向与路径选择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它伴随着人类发展,是人类创造世界
的衍生产物。马克思认为,美是内在与外在的融合。柏拉图认为“美具有引人向
善的作用和力量”;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
善”。美是和谐统一、真爱友善。人类在创造美的同时,也美化着人类本身。在
美化客观事物、渲染美好情境的同时美化主观意识、熏陶美好心灵。
18 世纪,德国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
了“美育”这一概念。20 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将这一概念引译至中国。
自美育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关于其内涵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读:席勒认为,美育
即自由教育,是人性的自由、是心境的自由。蔡元培认为,美育即情感教育,他
在《教育大辞书》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
的者也。”黑格尔认为,美育即艺术教育“美是人类本质以艺术为中介的某一属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