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38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其次,要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席勒认为,“要想使一个感性的人同时具备
客观的理性思维,首先是需要让他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树立良好的审
美意识,掌握正确的审美方式,是新时代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的必要
途径。大学生要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善于区分身边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对多样化、特殊化的形式美进行感悟、感知。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真实生活的艺
术写照,艺术审美则是审美主体遵循审美规律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过程。创作主体
与审美主体的艺术认知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会有些许偏差,但从整体上看
来,对创作主题、作品思想的理解应该是相互统一的。审美主体通过对艺术作品
的整体把握,在情感上与创造主体形成共鸣,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与升华。丰盈的
内心将审美主体引向更加积极、美好的精神家园。审美过程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
维相互转换的过程,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交织的过程。审美能力的培养,
可以完善大学生的感性思维,提高感性认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综合地进行
思考。
最后,要专注于美的创造与传递。人的言行举动是内在本质的真实写照,充
实的、美好的内心世界是创造美、传递美的必要前提。只有内心平和、精神饱满
的大学生,才会通过艺术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才能创造更多的美
好,营造社会的和谐。此外,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
展的基本素养。一方面,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发散性思维,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拘
束,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与活动氛围,将现实生活创造成艺术化、美育化的艺术
作品,将这份美好传播给更多的客观事物与人物对象。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
形象思维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将抽象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形象化、
理想化的描述,赋予其新鲜的生命与活力,将生活的空间绘制成诗意的、美妙的
画卷,将这份美好与感动通过多样化、特殊化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受众群体,净
化、温润心灵。美的创造与传递可以将我们的生活美育化,通过真实的情感、艺
术的语言来增加主观个体间的情感交融、增强独立个体间的依赖关系、增进主体
客体间的真挚友谊。
(二)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发展思路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要在明确“提高大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这一
目标指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校美育政策的落地实施;正确把握高校美育工作
的开展重心;建立健全高校美育工作的推进机制。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