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陈永青小草书谱
P. 88

陈永青小草书谱                                            Chen Yong Qing Xiao Cao Shu Pu





                 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室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
            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

            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

            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

            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

            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
            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

            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

            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
            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

            括篇章,涵泳飞自。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今译:东晋的文人,均互相熏陶影响。至于王、谢大族,郄、

            庾流派,其书法水平没有尽达神奇的地步,可也具有一定的韵致和风

            采。然而距离晋代越远,书法艺术就愈加衰微了。后代人听到书论,
            明知有疑也盲目称颂,即使得到一些皮毛亦去实践效行;由于古今隔

            绝,反正难作质询;某些人虽有所领悟,又往往守口忌谈,致使学书

            者茫然无从.不得要领,只见他人成功取美,却不明白收效的原因。
            有人为掌握结构分布费时多年,但距离法规仍是甚远。临摹楷书难悟

            其理,练习草体迷惑不测。即便能够浅薄了解草书笔法,和粗略懂得

            楷书法则,又往往陷于偏陋,背离法规。哪里知道,心手相通犹如同

            一源泉形成的各脉支流;对转折的技法,就像一棵树上分生出若干枝

            条。谈到应变时用,行书最为要着;对于题榜镌石,楷书当属首选。
            写草书不兼有楷法,容易失去规范法度;写楷书不旁通草意,那就难




            – 72 –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