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创新研究
P. 62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创新研究



                (一)第一个欣赏层次
                既然主要指声音状况,当然包括音色、吐字、语音方面的问题。这个欣赏层
            次的特点可以简括为直接性和过渡性。直接性,意思是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音对听觉神经的直接刺激,或者是听众、观众由听觉感受器作出的直接反应。
            这直接性以人类的语言交际的长期积淀为前提,以同时代人们社会交往的约定
            俗成为条件。播音中的音质状况,在任何瞬间都是先于有声语言的具体内容而被
            感知的,特别是在常用语、反复用语及刚刚开始的几句话中,明显地存在着语言

            内容与字词的语音相对独立甚至相对脱离的情形,即先听到声音,然后才体味其
            中的语意,最后才完成对段落、篇章的全部含义的理解。这是语音的传播性能和
            表义性能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对语言规律的违反。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声音状况
            有时可以使听众、观众决定一次节目的取舍。音色上的哑、暗、干、尖,明显

            的鼻化,用声上的捏、挤、压、抻,声、韵、调的远离标准,吐字归音方面的
            松软、拙浊,都是欣赏过程中的干扰,从而造成这个欣赏层次的滞涩、中断或
            丧失。
                这个层次还表现为过渡性。这原因很简单,声音失去了语义,是没有存在价

            值的;听其声之后,一定要进一步察其意,以获得信息。另外,对声音状况的认
            知应该被引导到更深刻的认识层次中,而不要仅凭最初印象就下结论。从欣赏者
            的素质上,也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以便过渡到高一级的欣赏层次中去。
                这个欣赏层次,也有高低深浅之分,并不是人人相同的。有的人分辨不出

            声音状况如何,也不了解哪些是非普通话因素,语音感觉阈限十分宽松;有的人
            基于个人语感的偏颇,有时竟把好音色与差音色颠倒过来,把优点当做缺点,把
            缺点看作优点。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当然,那最低的水准一般还是一致的,
            如十分沙哑、干涩的音色,大概不会有人偏爱,也不会被当做特殊风格因素去欣

            赏;浓重的方音,在普通话播音节目中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囫囵吞枣、含糊其
            辞,既听不清字和词,又猜不透说的什么意思,这样的播音,谁也不会因其“自
            然”而赞叹。那音色优美、吐字清晰的声音状况受青睐、不绝褒奖,就是十分
            自然的了。

                这个欣赏层次,具有直接性与过渡性,似乎浅薄,却是播音艺术欣赏的第一
            个阶梯,只有通过它,才能进入下一个层次。





            ·50·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