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普通高中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P. 123

第六章  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管理







                       第六章  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管理




                                      第一节  学分制概况


                 一、学分制的起源与发展


                 学分制是以学分制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体系。学分制是从
             选课制度的诞生、发展而来的。选课制度始于 18 世纪后期,在德国率先推行,
             此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陆续推行了选课制度。1872 年,哈佛大学的校长艾
             略特提出,人的能力、素质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不能一成不变的死

             板,因此他主张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课程。然而,由于选课制度面临的新
             问题是,如何对学生毕业后获得学位所需完成的学业数量进行核算,美国就出现
             了学分制。学分制最早出现于美国,并在美国推行市场经济、多元政治等制度的
             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美国人崇尚个人魅力,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老师可

             以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所以美国的学分制是
             全学分制,只注重学生的学分要求,而不是具体的学习时间,也没有一个统一
             的教学方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借鉴了美国的教育模式,实行了
             一个全面、开放的学分制。但是,日本很快就意识到,完全复制美国的学习方式

             与日本的国情不符,也与日本的传统观念和专制政治格格不入,最后采取了一种
             兼容并包的学年学分制度。“五四”运动前后,部分教育工作者将学分制引入国
             外,蔡元培于 1918 年首次将“选科制”引入北京大学。“新学制”于 1922 年通
             过,将“选科制”引入高校。在这之后的 20 多年里,我国各大学基本上都实施

             了学分制。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更加美好了。从 1952 年起,学
             分制被废止,直至 1978 年,我国的学分制又重新出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
             制改革的决定》于 1985 年发布,其中规定了“取消必修课,增设选修课程,实
             施学分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那时起,大学里就出现了实行学分制

             的热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一九九九年六月召开
             的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其中提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创



                                                                                 ·115·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