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普通高中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P. 33
第二章 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
着,不会说话,也不会移动。这是对孩子们的自然摧残,精神上的摧残。倡导学
生自主学习,班级教学、小组教学、网上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
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改革要从多个层面进行,以上六点只是部分,要真正落实到实践
中,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和实践。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模糊性教学评价
(一)传统的教学评价与它的局限
教学评价是按照教育目标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描述和决定教学效果,
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是检验和推动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评价准则和方法。包括: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量化评价等。但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新
课程中具有创造性和动手能力,传统的评价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不能以以
往的评价方式来衡量。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已不能很好地
应用于课堂教学。它的特点是:
①从评价与课程的功能形式之间的关系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局限在
学科课程中的课堂上,因为它受到学科课程和考试规则的制约。这些非课程(活
动、实践、博览和课程规范以外的创新活动),即便是有系统地执行,在实践中
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监测和评价。
②从评价范围的界定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仅限于个别独立的学科,无
法涵盖学科间的融合,因此在整体上,也不能与培养规范、目标的整体表达保持
一致和系统化。由于单一的学科分析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出教学目标的总体实现
情况。
③从评价的内容上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多注重对个别单独开设的学
科教材的知识与技巧的掌握,很难对综合与实践中所形成的广义能力、素质进行
评价。
④从评价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关系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甄别
教师的教学水准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教师的成长历程,缺乏改善、激
励和发展的功能。由于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所以强调教师的艺术,而忽略了以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