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50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under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人要在知识社会中自我实现、社会融入以及就业所需要的素养,其中包括知识、
            技能与态度。”。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核心素养”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界定。林崇德教授给核心素养的定
            义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品格是做人的根基,能力是做事的根底,即“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被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
            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研究被看
            作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
            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核心素养的颁布,我国教育部继而颁布了多门学科

            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中凝练了学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即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核心素养的定义,将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到的
            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是中国学生核心素
            养落地的必经之路。

                二、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无论是对科学的未来还是对世界的未来都是极为重要的。随着科学

            技术成为现代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素养成为现代公民基本的素质。所以,提高
            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改善公民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参与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
            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乎
            所有国家都认识到科学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追溯科学教育的起源,不难发现科学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的目的是随着科
            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变化的。纵观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提高全
            民科学素养是我国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教育如此重要,那么何为科学教育?科
            学教育研究领域将科学教育定义为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

            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
            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整体教育,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
            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

            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
            融贯通。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属于科学教育,它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


            42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