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71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改进研究
的重点不应该是散播方式的介绍,而应该是观察不同的种子的结构特点,寻找种
子散播方式与种子结构特点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
知识、经验、思考来到课堂。忽视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
果。课堂教学初教师应该摸清孩子的前概念,为带着孩子走到何处铺垫好基础。
第二,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小学科学教师非常善于
使用提问的策略引导学生走向教学深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使
用提问策略引导探究,而且还要敢于放手,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发生
真正的对话,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
在日常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较擅长使用不同形式的提问去引导
学生思考,但是,审时度势抓住契机引发学生之间的对话,更能够点燃学生思维
的热情,在科学探究中发展科学思维。
第三,适当地挖掘科学概念。小学科学包含了四大板块的科学知识,新课程
标准按照学习进阶理论将科学知识根据年龄特点分配到不同的年龄段。可是,当
今社会信息时代,孩子们可能通过不同的媒介已经了解或者知道超越自己年龄段
能够理解的科学知识。那么,基于学生的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鼓励
教师在课标科学知识的年龄划分上适当地挖掘科学概念,以便真正能够帮助学生
建构科学概念,以促进孩子对科学大概念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在教科版的科
学教材内容中,《沉和浮》单元这一单元最能够体现在需要延伸科学概念时,教
师一定要抓住契机,帮助学生纠正或者完善自己的科学概念体系。
案例 5:《沉和浮》中的密度概念
这一单元的科学知识指向的是科学大概念,即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
有一定的性能。根据单元内容设计学习内容分别为: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②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③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④造一艘小船;⑤浮力;⑥下
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⑧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
因。单元设计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描述引出影响沉浮因素的假设,第 3 课至第 8
课从描述概念到力学概念对沉浮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水中的
沉浮与物体单位体积内的质量有关。自始至终,教材中没有提出“密度”这一高
阶概念。但学过这一单元内容的小学科学教师都应该有所经验,一定会有学生
在第 2 课就提出“密度”这一概念。通过前概念的认识,教师会发现有少数学生
是真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那么,在这一单元结束时科学大概念是否应该指向物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