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75

第四章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章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概述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习得不全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来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
             情景中,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有意义的知

             识。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着组织、指导和促
             进的作用。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学生观、知识观、师生角色定
             位、学习观等方面。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不过是人们对
             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并且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革。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有意义的

             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应该主动建构有意义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或
             多或少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忽略学生的已有经

             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的
             知识经验中去萌生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
             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而应该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并且能够就某些问题
             进行探究、质疑和交流。注重对学生的外部引导,从而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在师生角色定位上强调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
             者,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权威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知识,那么学生则是作为学习活

             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有意义知识的建构者,应该主动去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情景,
             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67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