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6 -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P. 146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国的建设、学生的发展已不容许这样落后的教育理念继续存在。当今社会,只有
技能与道德俱佳、理念与水平共进的教师,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满足学生的多
元需求。
(二)思政元素融入篮球课堂的可行性
1. 出台政策和“课程思政”理念的相通性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强调要构建体育学科核心素
养的课程目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给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注入了新的
生机和活力,让学校和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时的目标和方式更明确了。体育学科
核心素养指的是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该课程目标是对过去三维课程
目标的补充和完善,强调改善过去只重视传授技能,而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多元
需求的授课方式,注重从“立德树人”角度发挥体育学科育人的功能。其中,体
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而篮球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恰好可
以依据体育品德的 3 个要素,从篮球运动特点入手,分别设立相对应的目标,使
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出这些精神、道德、品格。学生在课程学
习过程中一旦达到了学科核心素养对体育品德的要求,那么课程思政融入篮球课
程的路径也得以形成。
2. 过去与现在体育理念“爱国”的统一性
在战火纷飞的旧时代,上至国家,下到人民积贫积弱,不论是国力,还是国
民体力都不堪一击。此时,范源濂提出要培养学生和国民的尚武精神,积极推行
军国民教育理念,他认为学校体育应当“振尚武之精神,阐爱国之真义”。尚武,
意在强健体魄,保家卫国,抵抗外敌侵略,激发人民奋起保卫家园的爱国意识。
时光流转,今日之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健身来抵抗
外来侵略的目的性大大减弱,而有了爱国的另一层含义——为国争光。不论是
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不惧强敌、敢打敢拼的“女排精神”,还是 2020
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的“奥运精神”,都
延续了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不惧挑战、艰苦奋斗的中华体育精神。不难看出,
无论是过去国民教育理念中的“尚武精神”,还是今天的“中华体育精神”,都
在于“爱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恰好可以利用这源远流长的爱国理念,积极将
其融入体育课堂之中,使学生意识到健康体魄的形成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
史责任和使命有着密切关系,并立志成为有能力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