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51

第二章  水质监测研究



             视为流速、水流深度和流速水体水质监测信息鉴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水质监
             测机构的主体结构以混凝土为主,应采取有效的混凝土保护措施,否则将提供水
             环境试验结果。首先经过培训,我们能够胜任监测站的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清

             洁和改造,实时评估异常情况,准确处理事故。
                 (六)取适宜的污染因子,按照实际状况进行监测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需要监测的地表水污染因子有 100 多种。在常规的水质
             监测中,很难对所有的污染因子进行评价。根据相关地区工业企业的具体情况以

             及地表水界面的应用功能、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污染物的种类和释放情况,制定
             了详细的监测要素。同时,根据上述情况,对污染因子监测的数量和类型进行相
             应调整,同时对部分污染物进行多年监测,如果降低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和标准指
             标,可将污染物监测频次降到最低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已逐年减少或不存在长期

             监测的问题,这种方法既能保证水质监测的有效实施,又能防止因技术失误造成
             的繁重工作。
                 简言之,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认识地表水水质指标的监测意义重大。实际工
             作中,应把水质有机监测与水文监测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河流的水文条件,把传

             统监测方法和非传统监测方法结合起来,使地表水水质监测的作用最大化,有效
             地解决我国地表水污染问题。


                         第五节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位布设及监测



                 大部分地下水储量存储在多孔沉积结构中,破碎的岩石,地下水通常是通过
             钻探井从地下含水层中提取的,提供了全球将近 50%的饮用水和 43%的农业消

             费性用水。钻探、安装时,必须仔细评估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并且经营地下水开
             采井,那么了解井附近的地下水流会非常有帮助,从而确定地下水补给的机制,
             并估算提取的水资源。准确的流量信息有助于防止井眼堵塞和盐水侵入沿海地区
             导致饮用水的污染。


                 一、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原则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原则:
                 第一,监测点总体上能反映监测区域内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39·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