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52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第二,监测点不宜变动,尽可能保持地下水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第三,综合考虑监测井成井方法、当前科技发展和监测技术水平等因素,考
            虑实际采样的可行性,使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切实可行。

                第四,定期如每 5 年,对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的运行状况进行一次调查评价,
            根据最新情况对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进行优化调整。

                二、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要求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要求主要有:
                第一,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测区域,沿地下水流向为主与垂直地下水流向为辅
            相结合布设监测点;对同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可根据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条件布设控制性监测点。地下水存在多个含水层时,监测井应为层位明确的分层

            监测井。
                第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监测点布设,以开采层为监测重点;存在多个含
            水层时,应在与目标含水层存在水力联系的含水层中布设监测点,并将与地下水
            存在水力联系的地表水纳入监测。

                第三,对地下水构成影响较大的区域,如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在
            地下水污染源的上游、中心、两侧及下游区分别布设监测点;尾矿库、危险废物
            处置场和垃圾填埋场等区域在地下水污染源的上游、两侧及下游分别布设监测点,
            以评估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污染源位于地下水水源补给区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加

            密地下水监测点。
                第四,污染源周边地下水监测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如浅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且
            下游存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需增加主开采层地下水的监测点。
                第五,岩溶区监测点的布设重点在于追踪地下暗河出入口和主要含水层,按

            地下河系统径流网形状和规模布设监测点,在主管道与支管道间的补给、径流区
            适当布设监测点,在重大或潜在的污染源分布区适当加密地下水监测点。
                第六,裂隙发育区的监测点尽量布设在相互连通的裂隙网络上。
                第七,可以选用已有的民井和生产井或泉点作为地下水监测点,但须满足地

            下水监测设计的要求。







            ·40·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