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P. 172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文化的片面学习,而是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在比较与对比学习中实现对
            外国文化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由此,文化
            意识的具体内涵应包括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认同与传播、感悟与鉴别四大

            方面。这四大具体内涵由低级向高级推进,即比较与判断是文化意识培养的最基
            本目标,而感悟与鉴别是文化意识培养的最终目标,层层递进,最终旨在充分发
            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学习中塑造与完善学生的品格。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 助力师生文化性发展
                长期以来,将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与升学考试中,加深
            了人们对“英语工具论”的片面认知,即认为英语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英语学
            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毋庸置疑,英语的确为经

            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位的国际竞争提供了语言工具性支
            撑。而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则在师生掌握英语这一工具性语言的同时为其增添了
            文化性。语言与文化向来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亦是文化的具体
            内涵。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以语言本身的词汇、句子、语篇等为

            学习内容,更需要在此过程中培养与发展文化意识,深入词汇、句子、语篇等所
            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学习与掌握历史、地理、艺术、风俗等各类文化。1983
            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便为学生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提供了条

            件。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不仅得以收获更广泛的文化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
            以国外的思维方式为学习内容之一,从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异文化背景的人行
            为背后的逻辑。从教师角度而言,为实现此教学目标,教师也需增强文化性储备,
            促其文化修养提升,故而有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性发展。由此,在文化意识培

            养中,学生将发展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这类 21 世纪必
            备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教师则成为这类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引导
            者、培养人。
                2. 助力课程改革深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课程与教学发生一定变化。2003 版《英语课标》
            中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
            随后的数版《英语课标》中均保留对文化意识的重视。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



            ·164·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