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P. 121
第三章 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融合发展
受教育者都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育者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的思想状
况,组织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第三,网上咨询法。目前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越来越多,很多学生依然受
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走进心理咨询室。互联网开辟了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崭新渠道。
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容易向咨询者敞开心扉,教育者可以和学生
进行自由而有深度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诉求,从而帮助其排
解压力、疏导心理。
2. 寓教于乐法
数字娱乐法是指教育者利用数字娱乐巨大的情景吸引性、思想的渗透性等特
点来对教育对象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方法。德育内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和枯燥,
学生学习积极性往往不高。微时代的到来为创新德育教学提供了契机。我们完全
可以借助网络的特点,对德育内容进行合理的数字化、娱乐化改造,德育内容的
数字化、娱乐化改造可采用多种形式: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回答、价值澄清
法的情景选择,都可以借助数字手段,使之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有趣味性。随
着微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德育的数字化、娱乐化将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3. 关怀模式法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诺丁斯提出了关怀理论。诺丁斯认为,“作为人类成员才
需要关心和被关心”,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她强调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认为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教
师应当淡化职业角色,教师不仅是帮助者,更要成为关心者;给学生创造“关心”
的机会,在关心的行动中学会关心。笔者认为,微时代的高校德育可以从诺丁斯
的关怀理论得到重要启发。
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及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很多学
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在中国现实教育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
影响,一些教育者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在学校教育中成为“边
缘人”。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内心的渴求。
这部分学生由于其学习成绩的影响,其心理需求在现实当中遇到重重阻力,就有
可能转向网络以实现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学者从大学生网络
成瘾的原因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孤独、缺少朋友、当
有困难时也无人倾诉,所以寻求网络世界中的情感寄托。因此,借鉴诺丁斯的关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