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9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169

第四章  粮食安全风险



             供给质量与民众不断升级的对于营养绿色的高质量品种需求的适配性,开始严格
             管控种养中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用量,注重食品加工流程的清洁生产和各类添加剂
             的合理利用,充分满足民众个性化、多样化与绿色化的消费需求。基于此,我国

             粮食安全治理理念应从原先的保数量安全全面转向满足时代要求的“数量安全与
             质量安全协调统一”的新安全观。
                 2. 从重视“生产收储环节”转向“全产业链治理”的粮食安全观
                 粮食供应体系本质上是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众多环

             节集成于一体的产业链式组织结构,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紧密连接形成一体化
             的集聚发展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环节的优势互补功能和聚合协同效应,
             从而通过产业组织创新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管理政策
             主要聚力于粮食生产和收储环节,这一方面造成粮食的生产、收购、仓储、加工、

             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之间的连接关系趋向松散,另一方面也导致粮食产业链上经
             营主体普遍存在“规模小而散”现象。面对已经实现全产业链治理的“ABCD”
             四大国际粮食寡头(ADM、邦吉、嘉吉、达孚)横向和纵向扩张的强力冲击,
             我国粮食产业组织松散发展现状显然难以应对,这将对我国粮食竞争力安全产生

             深远的影响。为此,在当前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管理须转向“全产业链治理”的
             大粮食安全观,积极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涌现和经营方式创新,构建集生产、
             仓储、加工、流通、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治理机制,促进传统的碎片化农业向
             规模化、组织化和现代化方面转型升级,从而推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与现代化

             进程。
                 3. 从强调“产量增长”转向“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兼容发展”的安
             全观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基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调整的粮食安全政策在

             安全、效率、增收等多重目标之间相机选择,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以粮食增产保“数
             量安全”并带动农民增收作为主要导向的政策演进逻辑。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和促进农民增收,我国“三农”政策基调从早先的以“取”为主转向“多予、少
             取、放活”的支持保护发展路径。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补贴

             政策,再由政府托市支持到对粮食主产区增加投入的奖励政策,一系列保护政策
             的实施成效显著。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人均年产量超过 470kg,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7·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