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170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Research on Grain Storage and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年增长率 6.68%,比城镇居民略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增收并非得益于粮食
种植,而且由于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较低,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已经很小。
有数据显示,2014 年—2018 年种植业净收入贡献率从 13.9% 逐年下降,2016 年
仅为 2.9%。粮食种植经济效益的下降必然影响到农民种粮积极性,在 2017 年至
2018 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3288 万亩。其中,小麦减少 1.73%,稻谷减少
1.81%,玉米减少 4.63%,而同期非粮作物面积增加 2.42%。可以预见,在未来
一定时期因为种粮收益低引致的结构调整衍生的非粮化趋势可能还会继续加剧,
这势必将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坚持的以粮食增产带动农民增收入的政策仍可归于保数量安全的治
理理念,在当前粮食增产缓慢和国内外粮价倒挂限制粮价调整空间的双重约束下,
现行政策回旋的空间已经极其有限。为此,应从强调增产带动农民增收的“数量
安全”理念转向“增产与增收双目标和谐兼容”的粮食安全观,未来政策应着力
兼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大管理目标。
4. 从“要素高投入模式”转向“生态保育和农业效率共进”的可持续发
展安全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学投入品、农机装备、优特良种等现代要素的推广应用,
既推动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带来了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总量
和单产大幅增加的良好局面。与之相伴,我国化肥施用量从 1952 年的 7.8 万吨
增加到 2015 年的 6022.6 万吨的最高峰值用量,化学农药在 2014 年达到 374.4 万
吨的峰值施用量。虽然现代农业发展成绩斐然,但化学投入品等外源物的大量低
效施用导致土壤、水体、空气等产地环境污染现象愈益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已经
成为我国重要的污染源,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追求产量依靠高消耗、低效率、拼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迎
来了扭转机遇,而方向就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在突出资源节约、
生态保育、优质优品导向基础上,依靠科技支撑实现粮食高品质、集约化、绿色
可持续增长。为此,需摈弃传统的高投入生产模式,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安全观,通过粮食主产区的科学布局和高效管理,引导农业生产使用绿色生产技
术和投入要素,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生态保育走向共同发展道路,从根本上
提升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水平。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