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167
第四章 粮食安全风险
的基本目标。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而言,自改革以来至 2019 年,
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 1.98%,近 10 年人均产量稳在 400 公斤的国际安全线
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7.7%,近 10 年年均增长 8.84%,高于同期
城镇居民 1.78 个百分点。但农民收入的增长并非得益于粮食种植,种粮收益的
增收贡献率已经很小,大豆、玉米种植收益甚至出现亏损情况。与之相应,种植
蔬菜、瓜果、中药材等高附加值作物,较之包含各种农业补贴的粮食种植而言,
在经济效益方面可能还存在比较优势,原因在于小农分散经营的低效和要素成本
的过高过快增长,导致种粮比较收益低下乃至出现亏损,而非粮种植的相对优势
成为农户农业增收的主要贡献来源。
另外,从种粮支持政策来看,当前补贴政策沦为收入补贴,而且存在补贴
对象错位和政策指向性缺失等问题,导致政策的激励功能下降。更进一步,按照
WTO 框架协议要求,我国种粮收入补贴比重已逼近政策“天花板”的极限,意
味着“黄箱”政策工具支持粮食种植增长的空间已经接近饱和。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要保障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又要保障农民收入的增加,原本为统一体的增
产与增收目标演变为两难甚至冲突的悖论难题。很显然,在现行制度安排和经营
方式下,农民增加种粮的选择取向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对农民增收目标贡献
很小;反之,如果农民倾向于选择高附加值作物种植偏好,虽可实现农民增收目
标,但可能突破粮食安全底线,甚至严重地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所以,必须高度
重视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两难困境引致的内生性粮食安全风险。
(3)自然资源条件约束与要素高投入经营模式的路径依赖惯性内生的粮食
安全风险
我国粮食产量长期保持高产和稳产状态,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安
全和粮食安全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多年来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侵占
湿地、超采地下水等传统高投入模式的路径依赖现象并未根本扭转,粮食单产与
增幅持续缩减。特别是 2015 年来,在粮食产能接近峰顶后,增长幅度波动减小,
而且表现出显著的接续增长乏力特征。另一方面,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条件
约束状态持续加重。
一是城镇化发展导致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已经愈益触及 18 亿亩耕地红线;
农耕用地总体质量不高问题亦不容小视,大多数用地以中等质量为主,并且外源
物过量导入致使耕地质量状态劣化趋势亦未有效根治。二是在水资源总量持续减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