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162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Research on Grain Storage and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粮食企业,大举进入中国粮食加工领域,有数据显示世界四大国际粮油巨头占据
了中国食用油脂 70% 的生产能力,同时还垄断了中国 80% 的进口大豆资源。
(三)提升中国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的制约因素
目前看,影响中国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的因素中,既有意识层面的问题,也
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1. 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在中国,小农户依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因此可以判断,粮食生产风险
管理的重要主体依然是农户,由于小农户生产特点,要承担农业生产从种植到销
售等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国家和一些地区虽给予一些补贴和价格优惠,
但最终的风险管理和承担主体都是农户。同时,小农户的农业生产规模小,抗风
险的能力相对于规模化种植的农场主而言也比较差,同时由于教育和培训的缺失,
大部分小农户的素质较低,缺乏风险防范的知识,在灾害来临时,只是事后进行
简单的处理,缺少灾害前的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受传统集体经济的影响,
一些小农户的思想意识仍停留在有风险集体一起承担的层面上,遇到风险时不能
及时抵抗风险,更多的是对于集体有依赖心理。
2. 风险防控体制、机构有待建立完善
在社会组织层面,2013 年成立了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该研究会经常
开展关于农业风险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氛围浓厚。在政府机关层面,
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粮食风险管理机构,缺乏统一的粮食生产风险管理综合协
调机制。政府现有的粮食生产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各相关部门,管理体制不完整、
不配套和不协调,比如农业农村部门主要负责粮食生产,洪涝灾害的管理职责主
要在水利部门,在农业农村部门内部,不同类型的农作物也由不同内设机构“分
兵管理”,这种权责分散的粮食生产风险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有一定科学道理和
优势,但与现代社会对粮食生产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在重大粮食生产
风险发生时,可能会各自为政,无法有序整合不同的部门和机构,更无法高效地
协调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协作,不能对粮食生产的风险提供保障措施。
(四)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
1. 强化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意识
以前应对农业风险,经常采取措施是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害,这种方式属于事
后管理或者叫应急型管理,往往风险带来的损害已经凸显了。如果能把风险管理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