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44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Research on Grain Storage and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一、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
(一)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明显分化,主销区的地位显著下降
1990—2008 年,我国 13 个传统粮食主产区和 11 个传统粮食平衡区的粮食
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高了 267% 和 290%,7 个传统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量
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 557%。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有所提升,主销区的地位显著下
降。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的同时,各区域内部的粮食供求关系也出现
了严重分化。从主产区来看,变化最大的是四川省。1990—2008 年,四川省粮
食产量净减少 112680 万吨,位次也从全国第一位下降到第五位,从粮食剩余区
变成了粮食短缺区;河南省的粮食产量净增 206180 万吨,位次从全国第三位上
升到第一位;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净增 191250 万吨,位次从全国第八位上升到
第三位。7 个传统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广东省减少
了 345%;浙江省减少了 511%。在 11 个传统粮食平衡区中,云南省粮食产量增
加了 436%,产量超过了广西,并位居 11 个传统粮食平衡区第一位。
(二)主要粮食品种向优势产区集中,空间布局趋于合理
分品种来看,我国稻谷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区和东南沿海区,但有逐
年减少的趋势。1978 年这两个区域的稻谷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8091% 和 7138%,2008 年分别下降为 7138% 和 6083%;东北区稻谷产量和播种
面积大幅度增加,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 1978 年的 295% 和 257% 增加到 2008 年
的 1356% 和 1268%。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晋冀鲁豫区,而且其产量和播种面积
均有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 1978 年的 4536% 和 4012% 增加
到 2008 年的 5833% 和 5038%;长江中游地区的小麦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
重略有增加,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小麦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减少的
幅度较大。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晋冀鲁豫区和东北区,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
比重总体变化不大;西南地区的玉米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减
少,而西北区玉米生产增加幅度较大,分别从 1978 年的 988% 和 1041% 增加到
2008 年的 1649% 和 1624%。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区且增加速度较快,其产
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 1990 年的 4327% 和 3825% 增加到 2008 年的
4889% 和 5122%;长江中游区和西北区的大豆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有
所增加;晋冀鲁豫区的大豆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