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47
第二章 粮食储备管理
限。东北地区虽然这些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产出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
区。东北地区的稻谷、玉米、大豆单产水平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59%、110%
和 216%。
此外,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安全还取决于粮食区域生产的潜在能力。随
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逐步北移,由于水资源的限制,在北方地区粮食生产压力
加大的同时,粮食生产也蕴含着巨大潜力。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量的后备耕地资
源和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通过对后备耕地资源的
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能够激发这些地区粮食生产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东北、
西北等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机电灌溉
面积等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入力度,改善水利灌溉条件,能够较快地将潜在的粮食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生
产能力,尤其是西北干旱区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对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产量
将起到有力保障。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可将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粮食生产保障以
及粮食安全的战略后备区。
三、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化的政策
(一)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
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的实施,稳步提升了我国粮食优势
产区的生产集中度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7 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
度已分别达到 98%、80%、70% 和 59%。但是,在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实践中,
粮食主产区的范围比较宽泛,无法完全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一体
化生产的要求将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地区。
加之粮食主产区往往也是财政收入低的地区,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比较
效益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了极大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
的主动性。为此,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调出量大的粮食
核心产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的
现实要求。从中长期来看,适应我国粮食生产逐步北移以及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格
局的变化,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划定若干粮食生产重点县(包括非主产区产
粮大县),并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高我国粮食生产保障水平。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