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45
第二章 粮食储备管理
总体来看,我国稻谷生产在东南沿海区和长江中游区缩减的同时向东北区扩
展,但在我国稻谷生产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小麦生产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
缩减的同时向晋冀鲁豫和长江中游区集中,其中晋冀鲁豫区的小麦生产已占据全
国的半壁江山;玉米生产在西南地区缩减的同时向晋冀鲁豫和东北区集中,并有
向西北区扩展的趋势;大豆生产在晋冀鲁豫区大幅缩减的同时向东北地区集中,
并有向西北和长江中游区扩展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使我国稻谷、小麦、玉米、
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产销区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分布,进一步加大了产销区之间、
品种之间和季节之间粮食供需平衡调剂的难度。目前,区域和品种结构问题已经
成为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的变化,既有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又是区域经济发展
和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是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水土资源的矛盾分布
水资源和人均耕地资源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总体来看,我国水土资源在
空间上呈明显的“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矛盾分布,而耕地资源在空间上的分
布是“南少北多,东少西多”,即水多的地区地少,地多的地区水少。这种水土
资源分布的矛盾性使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我国耕地资源刚性
减少对粮食播种面积形成了一定约束。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详查数据,我国
的耕地面积已从 1996 年的 1300392 千公顷减少到 2008 年的 1217159 千公顷,
净减少 83233 千公顷(125 亿亩),年均减少 6936 千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也从
1125479千公顷下降到2008年的1067926千公顷,净减少57553千公顷。另一方面,
我国北方地区耕地相对较多,“南粮北移”的粮食生产格局虽然有利于实现粮食
的土地规模化生产,在短期内能够保证我国粮食总量供需的基本平衡,但从中长
期来看,水资源的严重匮乏,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在很大程度
上会制约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净
流量仅占全国的 6%,但它却支持着全国近 40% 的人口粮食需求。由此可见,水
资源短缺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制约已超过耕地上升为第一位。从我国粮食生产的区
域变化情况看,东南沿海区和京津区主要是我国的粮食主销区(江苏省除外),
随着这些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粮食产量和粮食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