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P. 46
粮食贮藏与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Research on Grain Storage and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粮食供给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如果其粮食供求受到
流通体系的制约,这些地区可能会成为引发我国粮食供求失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
地区。
(二)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重心的区域矛盾
在我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北移的同时,东南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的市场化、
城镇化水平也在迅速推进,经济发达程度也在逐步提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
异性,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或向当地非农产业转移
的规模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中国未来粮食生产格局进一步发生重大
变化。在人地关系紧张、农村劳动力报酬较高和非农就业机会较多的经济发达地
区,其粮食产量将会进一步萎缩。而随着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大量农村
青壮劳动力转移,会导致粮食生产投入下降,粮食生产率增长缓慢,因此可能导
致粮食产量因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上升而处于停滞甚至下降状况。与此同时,随着
粮食主产区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经济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可能增加,这将
进一步导致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粮食支持政策,其
粮食生产将难以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这预示着人地关系、非农就业与劳动报
酬的地区变化将是影响未来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均衡发展乃至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因素。
(三)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和潜在生产能力
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引导各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粮食
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粮食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
产能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粮食
生产的空间布局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粮食品种生产开始由分散生产向集中
生产转化,由劣势产区向优势产区转化,由非区域性生产向区域性生产转化。目
前,晋冀鲁豫区、长江中游区和东北区已成为我国现实和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集
中蕴藏地区,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集中组织动员各种资源
要素的能力也得以提高。从 2008 年的数据来看,晋冀鲁豫区和长江中游区农业
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比重以及每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南沿海区的这
些指标虽然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耕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较小,加之市场
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幅度较大,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有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