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数字信息化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应用研究
P. 52

数字信息化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zation in Personnel Archives Management


            外档案记忆资源的生成。我国已建立有完善的集中统一管理的档案管理体系和档
            案馆网络。档案记忆制度规定了档案实践中的流程、方法与责任,对档案记忆再
            生产有着框架性的意义;档案记忆制度的约束程度和落实成效,影响档案记忆再

            生产的成效;档案记忆制度的有效范围与内容,体现出对档案记忆进行控制与消
            解冲突的边界。这种冲突包含了记忆与遗忘的冲突,社会变迁中的公民身份认同
            构建与危机冲突。
                (三)档案记忆资源因素

                档案记忆资源作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对象和结果,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档案
            记忆再生产的方式与成效。档案记忆的累积性再生产离不开既有档案记忆资源的
            基础效应,正是一定规模的量的累积使得档案记忆资源具有长久影响社会记忆和
            社会再生产的功用。档案记忆的加工性再生产更依赖于既有档案记忆资源的内容

            与形式。结合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结构分析,档案记忆资源因素在宏微观两个层面
            发挥作用。一是宏观层面档案记忆资源的总体数量与结构配置。这又以官方档案
            机构拥有的档案记忆资源为主体,具体情形则与各国不同档案管理体制相关联。
            在我国集中统一管理的档案管理体制下,主要体现为各类档案馆网设置指向的国

            家宏观档案资源生成流向与分布配置。从时间上,可包括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如
            历史档案记忆、明清档案记忆、民国档案记忆、新中国档案记忆等;从空间上,
            可涵括层级式的不同区域,如国家档案记忆、区域档案记忆、城市档案记忆、乡
            村档案记忆等;从领域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档案记忆。这

            些档案记忆资源的数量、类型、结构等直接决定了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规模、范围。
            二是微观层面特定档案记忆资源的文本形式、内容组成和意义负载。尤其对于档
            案记忆加工,特定档案记忆资源具有基础性意义。不同文本形式对档案记忆资源
            的加工方式与途径有着不同的要求,影响其最终成效。如以记忆场馆展现的档案

            记忆资源,对声像、实物等视觉化形式有更高要求。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本源性
            记忆,档案记忆内容的特色性、稀缺性及与特定叙事主题的相关度,直接决定了
            档案记忆加工、消费的过程与结果。意义负载源自档案记忆再生产不同的意义出
            发点,有着相对主观的衡量尺度,不同意义内涵的档案记忆资源构筑起相对档案

            记忆消费者不同的意义体系,影响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循环更新。







            ·42·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