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数字信息化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应用研究
P. 51
第二章 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第三节 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及发展
一、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因素
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包括生产档案记忆的组织和个人,组织中又有档案机构
为代表。档案机构的性质与定位往往决定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主旨、内容与方向。
以我国为例,以往档案机构从属机关,具有相对内向性,保密色彩浓厚,利用壁
垒森严,以机关内部查考利用为主。在国家作出开放档案利用的决定后,仍然长
期处于“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局面。随着国家更多强调社会化服务与开放,公共
档案馆理念与内涵的转变带来一系列变化。就社会个人而言,主体因素对档案记
忆尤其是民间档案记忆或私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决定意义自不待言。人作为社会
人,总是处于社会网络中。档案记忆再生产首要的即作为主体的组织与个人,直
接受人主体能力、认知因素与意愿的影响,与个体的文化素养、人生经历、价值
观念、认识水平、历史意识、行为能力等生成动机、生成条件密切相关。作为档
案记忆再生产重要内容的认同、情感、归属感等,均离不开主体因素。
(二)档案记忆制度因素
制度作为一种建制化的过程与结果,对于档案记忆的再生产有着重大影响。
从记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角度,档案体现为一种记忆制度;从记忆作为一种社
会存在的角度,档案记忆体现为制度化的结果。制度使得档案记忆的生成有迹可
循,从既往档案记忆实践就能延续当下,并对未来的档案记忆生成形成预期,从
而影响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范围、结构、开放程度。显性档案记忆多源于制度性生
成,常内嵌于制度设计之中,如科研管理制度中对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与管理规
定,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文件归档需求的内在嵌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档案
开放制度为档案记忆的社会化再生产提供了前提与可能,档案利用制度的变化扩
展了档案记忆消费的范围,民间档案记忆等不断得到丰富补充。长久以来,源于
制度的规范性、持久性和价值导向性,档案制度已成为国家档案记忆资源建设的
主要路径依赖,成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保障。历经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较为完
善的档案制度体系,这一体系以档案法等一系列档案法律法规为根本,以覆盖各
方面的档案标准体系为支持,以各门各类的具体管理办法为基础,确保了体制内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