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5 -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质量控制
P. 265

» 第十章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二、理论基础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理论最初是由美国通用电气的两位专家提出的,一个是费
                根堡姆,一位是该公司的专门从事质量管理的专家朱兰提出。这一理论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风靡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地区和亚洲的日本。该理论具体指的是某个组织,
                把质量当成是终极目标,以组织全体成员进行参与为基础,并能够使客户和本组织的
                所有成员以及社会都能够获益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强调生产过程中职责的重要性,重视通过追求质量效应来实现
                可持续发展。并认为为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需要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的思想和
                技术培训,以提高其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并有效提高其生产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是建立统一标准的质量体系并以此来衡量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程度和产品质量。全面
                质量管理涵盖四个过程,一是设计,二是制造,三是辅助,四是使用。在设计过程中,
                该管理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进行市场调研,明确具体的设计步骤等;在制造环节,该管
                理的表现形式是监管整个加工过程,具体地要包括质量分析并建立一个质量管理点等;

                在辅助过程中,该管理的表现形式是在加工生产时能提供一些辅助性的东西或者技术
                支援,具体地包括但不限于如采购物资、采购物资的验收等;在第四个环节中,该管
                理的表现形式为质量检验,这也是这一管理的最后的环节,具体包括但不限于如问题

                产品召回、产品质量分析与反馈等。该理论强调的是在加工生产具体产品时,除了要
                保障质量的同时,也要重点提升多种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并且
                要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及企业全体人员都应参与质量管理,并

                且职权明确。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是指在具体的市场活动中,各方参与者对相关物品的信

                息掌握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些充分掌握了与物品有关的信息的一方处于有力地位,而
                那些没有掌握到充分信息的一方则处于不利地位。该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该
                理论认为在具体的市场交易活动中,供方掌握的信息比采购放得更加充分,供方也因
                此能够向采购方发送相关信息而攫取更多的收益。从采购方角度看,为了获取更多的

                有关产品的信息,其会试图支付一定的成本,来自私人渠道或者市场层面的信息披露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利地位。因此,信息不对称理论解
                决的是买卖双方如何达到均衡状态的问题,即在不完全的信息市场中,掌握信息较少

                的劣势方如何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产品信息来降低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风险。信息不对
                称理论同时也表明,市场自由未必会实现最理想的交易结果,政府干预是必需的,如


                                                                                         • 251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