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0 -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质量控制
P. 310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质量控制
             Quality Inspection, Testing and Quality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优质农产品经济效益低,影响产能的扩大。
                 三是信息追溯体系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资不足,
             很多地方关键检测技术和设备落后,消费市场的公共检测设备普遍缺乏,严重制约了
             质量安全信息采集,进而影响到质量安全信息传递的效率、数量和质量。农产品质量
             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尚处于试点阶段,覆盖的地区少,覆盖的产品少,可追溯农产品占

             比不超过三分之一,同时,追溯信息以生产者自己记录信息为主,政府部门的检测信
             息缺失,使得追溯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不高,难以发挥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链
             全程信息披露的作用。

                 4. 产后设施不足,流通领域管控能力薄弱
                 产地初加工设施与技术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但我国农产品产地设
             施建设与产后处理能力的发展比较滞后。
                 一是生鲜农产品采摘后无法在第一时间预冷、分级、包装、标准化,流通中

             缺乏冷链物流,导致优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产地预冷保鲜率仅
             为 3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 80%;我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只有
             22%、34% 和 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 35%、57%、69%,而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

             率已经达到 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达 95% 以上。这些原因不仅导致农产品损
             耗率很高,而且容易因腐败、霉变、污染等影响品质。比如,因为产地缺乏烘干设施,
             2015 年江苏大雪天气和 2016 年安徽雨水天气造成了大量水稻和小麦黄曲霉毒素超标;
             新疆、甘肃等地的葡萄干、杏干、枸杞等很多干果仍然大量采用自然晾晒和土法熏制
             方法制干,存在卫生差、阴雨天霉变、二次污染等问题。

                 二是农产品在产地缺乏必要的分等分级、分装分储、分运分销条件,导致农产品
             在流通过程中容易被掺杂、掺假。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产地运销绝大多数是大包
             装混装,这种粗放的运销方式使不同地区、不同品质的农产品很容易在集散市场被混

             合、混销,让消费者很难在市场中辨识出好品质、原产地的农产品。特别是对初级农
             产品没有建立统一的分级分类标准、质量标识制度,单纯从感官上判断产品的质量又
             存在难度,在行商多于坐商、客户流动性较大的市场中普遍存在以次充好、好中掺次
             的现象。

                 (三)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高度分散,加大了质量安全监管难度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必然是分散的。根据 2017 年发布的《第
             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我国有高达 20743 万农业经营户。其中,规
             模农业经营户只有 398 万个,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只有 179 万个,农业

             生产高度分散。在流通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这大大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
             难度。


             • 296 •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