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119

第四章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



             关注,提升技术应用的伦理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始终是技术伦理责任的主
             要承担者,学校在引入技术时应该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审慎进行伦理决策,同
             时给予教师足够的自主权,加强对教师的技术运用技能培训,使教师一开始就具

             备技术应用规范性认知和技术应用伦理问题的预判能力。地方政府可以在参考相
             关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以法律手段约束高校技术主体的行为,加强对高校管理
             者和教师责任承担状况的监控,提升相关主体的责任承担能力。
                 (二)完善相关伦理制度

                 规约伦理规约制度不是单纯的概念罗列和理念约束,而是从更宽泛的视角下
             对技术应用主体相关行为的伦理审视,完善高校伦理规约制度的意义在于提升技
             术应用主体行为的规范性和适用性,促进技术应用主体更好地承担伦理责任。
                 技术应用伦理规约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以制度形式规范应用主体伦理责任,

             以便各个应用主体能更好地承担各自的伦理责任。学校层面也是技术责任承担的
             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规约应该明确各个主体的伦理责任,从技术的公平应用、健
             康应用、规范化应用等方面制定高校教育技术的伦理规约制度,以教学技术应用
             将产生怎样的教学影响为出发点为高校技术应用提供相关的原则标准,同时可以

             借鉴国外在 AI 人工智能领域方面的伦理规约原则,从可操作层面为技术伦理嵌
             入教育应用提供建议,同时把技术行业伦理规范作为测评高校教师技术应用是否
             规范的重要评估指标。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技术教学的首要应用者应具备技术科研人员的相关权利,

             教师要根据教学技术应用的具体情况对技术应用中出现的争议问题质疑,如若出
             现技术应用损害学生健康、扼制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等违背伦理原则的情况教师可
             以立即向学校或者科研单位反映此状况并立即终止技术的应用。教师开展技术教
             学过程时可以事先由技术人员进行后台监控,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可以及时进行调

             整和开展后期的规范化指导。无论教师还是技术相关研发人员都应具备技术伦理
             规范意识,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不仅拥有使用权更要拥有监控权,教师和相关研发
             人员时刻提升警惕意识,了解自身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以便在技术应用的各个
             环节及各个过程阶段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伦理制度。

                 (三)加强教学环境伦理监控
                 高校伦理制度规约的制定应始终加强对教师技术教学过程伦理监控的关注,
             通过伦理监督审视教师技术应用行为是否符合伦理规约和职业道德标准,如果发



                                                                                    111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