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118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Models


            影响着教师的技术伦理素养。2018 年,习近平就高校加强师风师德建设的四个
            着力点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教师加强师德建设应该努力提高思想认知和制度建
            设,并要完善评价考核体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者直接地影响着学生

            人生价值观的建构,要育人先育己,担负起作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责任。从师风师
            德建设方面着手把技术应用的规范指标纳入教师技术教学的考核体系当中,针对
            教师教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责任做详细划分,并以此作为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考
            核的重要参照指标,这有助于教师在应用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时考虑更多现实伦理

            问题,加强技术伦理问题规避意识,实现技术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完善伦理制度规约强化应用主体责任承担

                高校制度伦理规约的建立是为了通过完善的伦理责任制度将技术应用主体在

            应用技术时产生的伦理责任规范转化为实际的制度规约,从制度层面保障技术应
            用主体的自由和权力,以制度规约约束技术应用主体的相关行为,提升履行伦理
            规约的自觉意识和伦理责任感。
                (一)明确技术应用主体责任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技术涉及的相关主体主要有管理者、教师、学生等,
            制定高校技术应用的伦理规约也应从这三个角度出发研究相关人员的实践行为可
            以为伦理责任的承担提供具体的参照标准,高校管理者承担技术资源嵌入教学责
            任和对教师教学行为测评的责任,教师承担教学技术应用的结果责任和规避技术

            伦理风险的责任,学生承担技术应用伦理风险的个体责任。要提升各个主体的伦
            理责任承担能力就必须强化各主体对相关伦理学学科的理解,在多个学科间开启
            责任划分,提升伦理责任承担能力。对教育技术应用伦理问题的审视不仅是技术
            伦理学问题更是教育伦理学和教育技术学关注的问题,因此对技术应用主体的责

            任承担应从多学科角度开展,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出发汲取有利于技术应用主
            体更好承担伦理风险问题的指导建议,为提升技术主体伦理承担能力提供不同的
            责任承担依据。
                加强高校师生与管理者的伦理责任沟通。高校引入新技术服务教育教学时应

            首先考虑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然后才是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因此学校在引入新技术时应该注意与师生的沟通,向教师普及技术应用的相关知
            识,对课堂技术应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做明确说明,引发师生对技术伦理问题的



            110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