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9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179
第六章 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
动员、分级部署,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如何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的独特优越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现出“中国特别制度”的团
结凝聚力的强大作用?因此,教育者要深刻围绕“四史”主题,把中国道路、中
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引导高校大学生从党的非凡
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感悟思想伟
力,坚定“四个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校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才能提升高校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制度的认同和践行,
继而为最终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畏艰难、拼搏向前。四是传导“文化
自信”。传导文化自信就是要教育引导高校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做好对受教育
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引导高校大学生将传统文
化中的守诚信、知荣辱、讲仁爱、明道德的优秀教育理念与当下的育人理念结合
起来,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另外,教育者应通过丰富的历
史资料、鲜活的历史形象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传播好红色
文化声音,为坚定的文化自信提供充裕的精神养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
信”密不可分,教育者在对教育对象进行“四个自信”教育时,应将其看作成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此才能帮助教育者对“四个自信”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才有利于教育者对“四个自信”形成深刻认知,进而做到坚定“四个自信”。
(二)落实内化践行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和德只有在实处上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个自信”作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瑰宝,是引导广大高校大学生自信勇为、奋
发向上的精神食粮。高校应加大高校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个体认同感、内心
感悟、行为的科学引导,促使他们的理性认同、信念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起到真正的“内化”效应,进而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行为和实践。只有将“四
个自信”内化为自身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四个自信”才能够真正作为大学生
的理论指导瑰宝,才会增强给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
化的信心。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重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坚定“四个自信”中
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因此,高校大学生只有切实将“四个自信”外化为其自觉
的行动,才能在全社会中助推坚定“四个自信”,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凝聚更多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