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7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177
第六章 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
知识竞赛、主题讨论和课堂辩论赛等理论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
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教育对象的求知兴趣,帮助教育者在理论研讨中
相互启发,进而促进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例如:教育者可以组织一系列有关“四
个自信”读物的读书分享活动;举办一场“四个自信”与“个体自信”之间密切
关系的理解的讨论活动。之后,教育者对各位分享的分享心得、讨论心得进行相
应的点评,及时帮助受教育者深入了解“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引导高校大学
生要保持自信,更要坚定“四个自信”,促使教育对象将“四个自信”外化于行。
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灌输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
治教育者应在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中做好做扎实思想
政治教育的工作。”这一系列讲话,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的重要讲
话精神,告诫教育者要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实施教育,要善于应对各种不良思
潮的侵蚀、应对各种腐朽价值观的冲击、正确面对各种功利主义,并紧密结合我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促使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
的观点、理论、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用实践锻炼法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行为成效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知道得越多越深,则行动的时候就十分容易;
反之,实践的越来越多,则知道的就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和实践观认为:“实践是对认知进行检验是否正确及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进一步深化理论认知的重要途径。”因此,积极组织引导高校大学生参与“四个
自信”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和巩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进而强化“四个自信”的理论教育效果。在“四个自信”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教
育者要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将“四个自信”所蕴含的价值观点付诸实践,以此在
实践过程中提升高校大学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教育
者应注意实践锻炼法要遵循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即教育者要依据高校
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征、思想特征设计好教育活动、选好教育内容、明确好
教育目标后再近些针对性的教育。例如:要想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就可以组
织大学生瞻仰烈士陵园、参观英雄人物事迹展览,通过心灵上的碰撞和情感上的
体验,引导大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要想提升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
理论认同,则可以通过组织有关“四个自信”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或者社会考
察的实践活动,再组织教育对象撰写相关的调研报告或者小论文。通过这一系列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