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My FlipBook
P. 108
第四章 内部控制
4.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表现在运行机制不完善,重要节点的工
作流程规划科学性不足以及相关提示提醒机制缺失,在实际工作中不但会增加工作失误风
险,且工作流程中出现问题容易错过有效解决的最佳时机。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管理体系还存在监督反馈机制不完善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内部控制重要控制节点的工作留
痕和事后监督考核机制的缺失,内部控制工作中重要材料没有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导致
工作中如果出现问题,也难以追根溯源,出现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而缺乏事后监
督考核机制,既不利于及时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现状,也不利于事后对于单位整
体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经验。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策略
1. 打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一是应该强化内控意识,进一步提升单位对内控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关负责人需要为
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负责,树立起相应的责任意识,为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营造出良好
的环境氛围;应该打造相应的管理文化,加速内控环境建设,主动参与相关工作,确保内
控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应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优化岗位设置。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依照
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全面梳理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和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确保其能够
被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应该梳理好业务流程,确定关键岗位职责,推动业务活动决策、
执行和监督职责的相互分离。三是应该做好岗位人员选拔工作,强化业务培训。单位应该
做好人员选拔,确保其具备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从业资格等。从适应
时代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做好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帮助其
深入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政策,督促相关人员自觉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四是应该明确负
责人在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环节的责任。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由
单位一把手承担业务活动的相关责任。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切实做好内控体系建设工
作,将单位负责人在内控建设、执行和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来,借助分工、授权等
方式下达工作任务,树立全员内控理念,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打造出良好的内部环境。
2. 完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必须推动决策、执行和监督实现相互分离,这是防
范舞弊行为、预防贪腐问题的关键。在对单位内部决策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行政事业
单位应该强调不相容岗位分离和过程分离,设置完善的议事决策机制和岗位责任制,在服
务相关规定要求的前提下,依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对工作机制进行设置和完善,最大限度
满足业务活动需求。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大宗资产采购、大额资金使用以及投融资业务等
一般都是由领导班子集体决定,一些比较复杂或者专业的经济活动需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
建议,关系公众权益的事项则应该通过听证会等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一些重大事项的决
议必须形成书面报告,将每个议事成员的意见真实地反映出来,明确成员的能力,为后续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