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16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二部编版教材中大量选用了中国古代寓言,包括《庄子》《孟子》《战国策》等
中国古典著作内的作品,学生可以通过寓言这个窗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体会
故事中的哲理。在学习教材中寓言选文时教师通常会充分备课,找到这篇选文的
出处并大量收集资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视野。但在语文园地中日积
月累的教学时,教师往往把握得不够好,现以寓言单元的日积月累为例,追溯文
化源头,深入探究文本。本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出示了9个中国古代寓言的成语,
分别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杞人
忧天、井底之蛙、杯弓蛇影,这些选文和成语都非常有研究意义。
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
些成语,交流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这些成语故事都是出自典故,自主探究,教
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便于更好地识记。教学目标中明确说明,学生应了解这些成
语的出处,这些寓言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学生或多或少都看过或者听过其中的故
事,一些书中的寓言大多是经过改编的寓言,尤其是中国古代寓言,原本的文言
文晦涩难懂,为了更易于小学生的理解,编者会把古文改编成更加通俗易懂、贴
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的文字,但这样的寓言却失去了古文言原有的韵味,使学生
失去了感知古文魅力的机会,无法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补
充原文材料,让教学更加深入。例如,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样的成
语,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文言文又短小精悍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师可以适
当补充原文,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精妙。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
文是:“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
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掩耳盗铃的原文十分短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请
之前听过这则寓言的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结合着大意,再出示原文,让学生试
着读一读文言文,感受中国古代文字的韵味,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
以出示注释,辅助学生理解大意,最后总结出寓意: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
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二)寓意结合文化,树立价值观念
将寓言中的寓意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价值观相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
是人要怀有一颗仁义之心,在危难面前应舍生取义,而不可忘恩负义。说起忘恩
负义的寓言,我们不得不提《农夫和蛇》,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位农夫遇到了
一条冻僵的蛇,蛇乞求农夫救救它,农夫犹豫了一番还是将蛇抱了起来,放在胸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