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23

第六章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






              第六章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目标研究




               第一节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研究



                 一、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文学体系,它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有着自己
             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包括了诗、词、曲等形式。其中古诗可以按照格律的标准进

             行划分,分别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又被称为古诗或者古风,一般包括唐代
             以前的传统诗体,如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等,在格律上不受限制,
             并不需要严格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篇幅,创作层面也相对自由,故而产生了

             四言、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多种体式。近体诗又被称为今体诗,形成时
             间相对较晚,直到唐朝才开始兴起,它在平仄、用韵、字数以及句数上格式都较
             为固定。近体诗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句”,句数限制在四句,每句按照字数的

             不同可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一种是“律诗”,律诗的句数为八句
             的,与绝句的分类方法类似,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句数若超过八句
             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词又名诗余、曲子词和长短句,是形成于唐代

             而盛行于宋代的体裁形式,依据字数的区别,词又可以分为:小令、中调以及长
             调。曲又被称为“词余”“乐府”,在元朝时期达到兴盛,成就最高。

                 二、审美素养

                 审美一词源于希腊,在希腊语中可以表述为“感官认识”,意指感觉、感
             性,本意是通过感官进行的知觉。《辞海》将审美定义为“感知、欣赏、评判美

             和创造美的活动”,并且使个体精神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实践和心理活
             动。陈平、黄志浩等人提到有关审美的含义:“审美包括创造美与感受美两方

             面,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的愉悦、感动、联想、想象和回味等感知活动的总
             和”。关于素养这一概念,从狭义上看,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平日常生活、学习、


                                                                                    111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