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27
第六章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
如今,接受美学已从传统的关照作者与作品的研究格局,转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接
受、阅读和创造性理解文本内涵与意义的文学范式。该理论创始人汉斯·罗伯
特·姚斯指出,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固定且独立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每一
个时代的读者阅读时的感受可能大相径庭,也不是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有着不
限于同一时代的价值,它更像一部管弦乐谱,“当奏乐表演时,人们能产生丰富
的灵感并对其源源不断地进行反馈,使文本内容彻底从书面上的字词的物质形态
获得解脱,成为一种当代的现实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本存在的
价值,只有在当读者进行或者完成阅读这一程序时才能产生。这一观点为本书研
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其审美素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启发思考,学生审美
素养的起始基点是只有与外部世界直接发生联系,并对阅读的材料进行加工、整
理,才能算作审美活动的开端。
接受美学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伊瑟尔,他的研究主题是文本与读者,重点
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他认为文本、读者二者之间相遇交点很难做出一个准
确定位,因此当两者交会时,会出现许多“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就应尽量去明确“未定性”并填补“意义空白”。他指出:“作品的
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
权利”。基于这样的理论观点,对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启示在于学生与新的文本
材料之间必然存在未知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意义空白,而连接两者之间的
桥梁则为审美想象,学生通过审美想象进行解读并填补空白,使其审美能力得到
有效的发展。所以,在审美素养指向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过程中,
应留有学生对古诗词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空间,改变传统上教师以讲为主的单
调、呆板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方式,建构起开放、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其独
特的眼光与视野展开想象,体味学习古诗词带来的审美创造与愉悦感。
接受美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读者的“期待视界”,这一概念对语文阅
读教学中的主体性(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主、创造和能动等特
性)教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谓‘期待视界’,是指在文学活动中,读者
原先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
平,在具体的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从这一视角出发,学生的
自主学习性和主体能动性是十分关键的两个因素,使其在审美体验与生活经验中
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地、创造性地理解。因此,在审美素养指向下进行小学语文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