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26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真正形成多方面审美素养的和谐发展和提高。
(二)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要求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能提升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与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与品格塑造的综合性课程,肩负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课
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
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小学古诗词作为语文课程的
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启蒙内容,被提升到较高的地位上。《课
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不同学年段古诗词的具体教学目标,除此之外,还规定
了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优秀诗文的背诵量须达到160篇(段),为了增加学生
对古诗词的积累,还在附录1中增荐了75篇优秀古诗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获
得读、背的丰富素材。据此,《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强调、推崇、重视程度
之高,可见一斑。《课程标准》针对古诗词教学,小学三个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
的目标要求,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与对
学生审美素养的目标具有一定的重合性,通过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小
学阶段的学生逐步获得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更明确了对小学生审美素养的逐
级培养与阶段发展。古诗词因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蕴含丰富的审美
价值,能极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审美发展需求,对落实审美教育的任务,培养小学
生的审美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课程标准》对小学
低、中、高三个不同学段所进行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涉及的审美素养要求相对
简单且内容较少,这也为本书所研究的内容,即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
词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二、审美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理论依据
(一)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亦常被人们称为接受理论,这一全新的美学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
代,是由德国著名文艺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所提出,其核心思想大致可以总
结为:接受美学是从接受出发,始于受众对象,文学艺术作品在未经读者阅读、
赏析时,是完全无法收获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美学资源和成果。而接受的程度对读
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感受能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应充分关注读者的
审美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经验。在此之后的二十年,即到了20世纪80年代,
接受美学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逐步传播至中国,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