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29

第六章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


             于美感教育,蔡元培一直持大力提倡的态度,他强调,应通过美感教育去熏陶、

             感染并净化人的心灵,甚至喊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但现今,学校教育功
             利性过强,审美教育的发展以及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应摆在什么样的位置,采取
             什么样的行动,都值得我们深思。
                 朱光潜也同蔡元培一样,将美育视为情感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以情为

             本,认为美育的功能就在于陶冶情操,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由此可见,培养学
             生审美素养的重要一环还在于培养其审美情感。不仅如此,朱光潜还将音乐与文
             学作为审美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进而达到

             感化心灵的情感状态,读者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能相应地促进了自身审美方
             面的提升。而在文学类型里,古诗词又是与音乐和审美素养结合得极为紧密的存
             在,朱光潜就曾说道:“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古诗词在结
             构上严谨、细致、有层次,富有形式之美;在语言上简洁凝练,斟字酌句,用字

             精妙,充满画面之美;在音律上注重声调节奏、高低起伏、平仄押韵,富有音乐
             之美;在内容上借诗抒情、借诗明志,通过体悟、品味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而启
             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是一场推动学习领域更进一步发展的革命。许多教育心理学
             家在其思想理论中,就已经出现了建构的思想雏形,他们主要解释了如何使客观

             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间的交互作用,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
             “知识不是区别于中立现实的体验论和自我观念中的动力论,而是本体在各异的
             环境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变化,不断顺应过程实现建构的成果”。布鲁纳则通过研

             究分析学科、知识与认知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找出其来源,并阐释了如何建构
             知识的相关问题。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在外部环境中的一系列动作,
             只有通过内化才能形成区别于动物的高级心理机能,这种内化不仅基于教学,也
             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外,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

             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这也为本研究中,内隐的审美素养外显为可设定可操作
             的教学目标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经过不断地演变与改进,最终,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学习的过程就是

             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并且与社会积极发生联系及不断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在这
             一过程中不应被动地接收外在环境中的知识经验,教师也应指引学生从自身已有


                                                                                    117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