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34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第三节  古诗词的审美因素分析


                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特色便是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其语言简洁,讲究押

            韵,题材之间、体裁之间都显露出古代诗人的审美情操与品格修养。在小学段语
            文教科书所选编的古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征,因而借助古诗词的美
            学风格,能够培养小学生强烈的美感意识,提升小学生美的精神境界,引导小学
            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世间万物。笔者基于前文中的《课程标准》以及审美素养
            相关理论,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研究出发,对教科书中古诗词蕴涵的审

            美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展开为如下几点。

                一、语言美

                语言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种伟大的艺术创造,还是保存、传播、交流文
            明成果的特殊载体,不论是精深奥妙的思想、广博深厚的情感,还是人与人之间
            日常的沟通交流,无不得益于语言的精妙传达与体现。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语言来

            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气氛、表达思想感情的,而文学作品中的古诗词,本身
            便是一门精巧的语言艺术。古诗词源自于生活语言又高于生活语言,是集中传达
            诗人审美意识的物质手段,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吟咏、字斟句酌而凝练形成
            的。因此,语言是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审美的首要通道,在古诗词教学中,品味古

            诗词的语言韵味,感悟古诗词蕴含的凝练、工整的语言美,既有利于小学阶段的
            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其审美素养的培养与塑造。
                (一)凝练之美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此可见,诗词所容纳的字数虽极其有限,
            但诗人在作诗时往往呕心沥血,对诗中的遣词造句都要经过反复思考斟酌,只为
            恰当贴切,千锤百炼力求精妙传神,以有限之文字表达无限之内容,“以一当
            十”,直至感情抒发,境界升华,给读者带来无穷无尽的审美感受与体验。随着
            近体诗的出现以及在格律、声律上的严格规定,使得诗歌整体篇幅浓缩,每段字

            数变少,诗句也就更趋于精美与凝练。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唐代诗人王维的古诗《鸟鸣涧》,仅
            仅只有二十个字,便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山间春夜中静谧幽美的画景。全诗紧紧围

            绕一个“静”字来提笔展开,使之成为贯穿其中的诗眼,奠定了本诗的情感基
            调。诗开头的“人闲”二字,精确指明此刻诗人的周围没有人和事的叨扰,反衬


            122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