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36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一)韵律之美
                古诗词的音乐美本身便富有独特的音韵与声律美感,一方面表现为遣词造句方

            面讲究顺畅和谐的押韵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为朗诵时抑扬顿挫的平仄相对之美。
                一方面,韵律中的押韵是指在诗句的句末,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一个字来收
            尾,这个押韵的字就被称为“韵脚”,以便达到使整首古诗词和谐流畅,韵律优
            美的目的。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唐代诗人孟郊所作的《游子

            吟》,押韵的字为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衣(yī)”“归(guī)”“晖
            (huī)”,需要注意的是,古代“衣”和“危”声韵相同,因此全诗押韵,
            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清新流畅,更有利于学生从古诗中体会诗人对自己母亲的
            感激与敬爱之情,并通过诵读讴歌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再如宋代诗人杨万里

            所作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采用隔行押韵的方法,第一句中的“中
            (zhōng)”、第二句中的“同(tóng)”以及第四句中的“红(hóng)”为韵
            脚,统押“ong”韵,学生在诵读时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无形的贯穿其中。
                另一方面,韵律中的平仄是古诗词用字时高低不同的声调,“平”是指平

            直,“仄”则是曲折,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平声长,声调平缓,没有
            起伏变化;仄声短,声调高低起伏。作者在诗词创作时,为了让不同的字的韵律
            变化出不同的情感,一般根据平仄规律将平声和仄声对应的字词交替组合在一起

            使用,使得句子的语音声调的变化丰富多样,诵读起来形成抑扬顿挫之美感。
                (二)节奏之美
                所谓节奏,是指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在郭沫
            若看来,节奏既是诗的外在形态,同样也赋予了它生命。一首具有极强音乐性的
            诗词,就像正在播放的乐曲,而诗词中明朗的节奏,就如同乐曲的基本结构。在

            古诗词中,通常将两个或三个音节组合成一个段落,每个音节之间的前后衔接联
            系,应做到恰如其分,当读者在诵读时,能感受到齐整划一,自然和谐之快感与
            美感。具体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其节奏之美主要表现在对整首诗词的节

            奏进行合理划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古诗词的音节变化、
            语意情感等方面划分节奏,挖掘出古诗词节奏的无穷魅力。

                三、意境美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家所说的“境”“境界”,在今天都被统称为“意境”,
            是古典美学中一个宏大的研究范畴,也是古诗词审美赏析创作的一条重要的指导


            124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