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35
第六章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
出诗人身心都处于安宁与闲适的状态。在“人闲”的前提下,夜间桂花从枝头掉
落,月亮从山谷中升起,小鸟忽而惊觉鸣叫,这些细微活动着的景物能被诗人从
周围世界中轻易察觉并捕捉出来也不足为怪了。诗人对动景的刻画处理更加反衬
出“静”的艺术效果,凝练的语言中使读者产生巨大的美的享受。再如统编版小
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古诗《竹石》,首句中,诗人呕心沥
血出一个凝练精准的“咬”字,生动地描绘并展现出一个不够苍劲,但仍努力扎
根于岩缝中顽强生存的翠竹形象,这一动作仿佛承接千钧之力,再以“不放松”
来补足“咬”的内涵,充分表达出劲竹不畏艰难险阻,顽强生存的刚毅品格。全
诗语言虽质朴凝练,但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体现出古诗词语言的独特魅力。
(二)工整之美
古诗词在形式上的工整,句式上的统一,突出表现为古诗词语言的工整之
美。此外,古诗词中常用的对仗手法更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其工整之美,对仗手法
讲究声律与平仄,全诗上、下句在字数上应完全相等,同一位置上不能使用相同
的字,并且词性相同,结构相对称,意义相并列,即构成相对或相反的关系。对
于古诗来说,尤其是发展到后期的绝句与律诗,从外部整体来看,句式呈整齐之
态,使人可以直观感受到古诗词的对仗工整所带来的强烈的美感冲击与美学震
撼。即便是被称为长短句的词,在同一词牌的体式下仍有相对固定的体例要求,
能充分调动起人的感官,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产生独特的审美欢愉感。
二、音乐美
中国古诗词在创作伊始便是配乐歌唱,与音乐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在《毛
诗·大序》中就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
之”。可见,诗的起源本就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虽然在之后的发展
中,音乐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独立于诗之外,但音乐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还是
渗透到其后的古诗中。而萌芽于南朝的词是诗的别体,更是从一开始便与音乐融
为一体,词的产生就是为乐府的宴乐乐曲填词,它的词牌为音调,所以被称作
“曲词”或者“曲子词”,极富音乐性,宋代以后才逐渐挖掘并重视词的文学
性。总之,古诗词依靠平仄、押韵、对偶等特色手法的运用,使得读者读起来抑
扬顿挫,朗朗上口,铿锵悦耳,易被极强的音乐美感所熏陶、感染,既品味出古
诗词的韵味与抑扬回环之美,又深刻体会到诗人抒发的情感与营造的意境。古诗
词的音乐美又可以细分为音韵之美和节奏之美,具体分析如下。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