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31
第六章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
(一)审美感知
对张永昊、周均平关于语文审美教育理论的观点进行整理研究后发现,审美
感知的达成是由审美感觉和知觉共同发生作用的。感觉是对于客观事物个别特性
的直接反映,审美感觉就是个体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直
接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对事物外在的美具有相应的感受能力,为审美想象、理
解、情感等审美素养活动的展开打下基础。知觉是对感觉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
并加工处理,从而使其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立体的形象,审美知觉则是个体根
据审美对象的外部特征,再结合多种审美感觉,对审美对象内、外部形象进行组
合、判断并把握。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感觉与审美知觉常常交织成一
体,共同发生教育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审美感知作为个体进行审美素养心理运作的基础,
能对审美对象进行积极的、能动的、整体的感应、抽象与选择。基于接受美学理
论创始人姚斯的观点,文本存在的价值,只有在当读者进行或者完成阅读这一程
序时才能产生。审美教育理论中席勒也认为,只有真正展示出来其艺术之美,真
正让他人感受到艺术之美,那么“美”才能称其为“美”。因此,小学生审美素
养培养的起始基点应为审美感知,只有当学生审美感知素养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时,才能引发并启动之后的审美素养要素。
(二)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就是在个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积极展现记忆的整
合功能,不断加工、改建审美感知对象,创造性地理解并以恰当的方式激发个体
情感,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形象的过程。审美想象根据其过程与水平的不同,分
为审美的再造想象和审美的创造想象。审美的再造想象是指个体通过对出现于面
前的客观对象的审美感知,在情感的激发下,与过去头脑中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形成新的形象并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个体暂时脱离眼前
的感知对象,在情感体验的影响下,将记忆中的多个表象加以整合、取舍、改造
等,最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另一位代表人物伊瑟尔的观点,学生与新的文本材料之间
必然存在未知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意义空白,而连接两者之间的桥梁可以
通过审美想象得以实现,学生逐渐发展起的审美想象素养为解读并填补文本中
的意义空白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其审美能力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朱自强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