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28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建构时,需要明晰主体即学生期待视界的差异性,彰显其主

            体精神,将隐性的审美期待内化为学生的审美理解素养,帮助学生实现期待视界
            界限的质的飞跃。
                (二)审美教育理论
                审美教育也被称作美育或美感教育,德国伟大的诗人、美学家席勒第一次将

            “美育”这一概念深入教育思想史,并进行了系统、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他将审
            美教育视为实现人追寻自由幸与福的途径,论述了审美教育是“有促进心理健
            康、认识、道德、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最后一种促进美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

            人的感性和精神的力量整体达至尽可能的和谐状态”。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
            以美的形象展示作为载体,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挖掘“美”、体会“美”,进
            而指引学生参与审美活动,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审美素养。但是,如何将抽象、感
            性以及个性化的审美素养转变为社会大众可接受、学校可教育、学生可吸收的理

            性审美内容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这一著
            作里,通过讨论艺术家如何创造艺术之美,就已提示出关于审美途径和教育方
            式,他认为,艺术之美,不在于表现什么,而是怎样在表现上展示。也就是说,

            “美”作为一种载体,只有真正展示出来其艺术之美,真正让他人感受到艺术之
            美,那么“美”才能称其为“美”。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认同了席勒的说
            法,他说:“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

            绪修养成为本身就是理性的”。
                因此,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在教育中的具体实施,也应在理性指导下,透过
            文本材料析出观念内涵,透过形象内容析出意蕴情感,用理性思维去指导感性认

            识,最终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品格的审美教育作用。
                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不仅体现在西方美学史、
            教育史方面,对后世整个人类社会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都功不可没。20世纪初,
            席勒的美育思想,连同西方美育理论由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引入中国,迅速引起

            我国学界的广泛讨论,美育思潮在中国逐渐兴起并得以传播发展。王国维率先提
            出智、德、美三育,对应为真善美之理想。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和
            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深刻影响了之后教育目标模式的发展方向。

                1912年,蔡元培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应大力培养学生以“养成健全之人
            格”,遂形成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五育”中就包括了美感教育。而对


            116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