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41

第六章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


             过程中以及结合笔者的课堂实际观察发现,教师对学生审美感知、想象、情感、

             理解、创造等各方面的要素的训练并不到位,最终使学生难以真正感悟古诗词的
             语言美、音乐美以及意境美,想要达到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全方位提升更是可望而
             不可即。
                 第二,教师缺乏可供参考借鉴的指向审美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目标理论,《课

             程标准》中学段目标的审美要求又较为简单,也使得教师在设计古诗词审美教学
             目标时面临困境。即便如魏星老师这样的名师,拥有丰富的古诗词审美文化积
             淀,仍苦于缺乏一定的参考标准与依据,致使学生审美素养目标达成不甚理想。

             许多教师在设计古诗词教学目标时,即使有意识地提及相关的审美目标,往往
             其设计也较为泛化,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导与要求。前面梳理的三位教师在古诗词
             课例的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审美素养中一些具体维度目标的达成有所设计,但都
             较为模糊,指向性很低。因此,亟待建构起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三个学段古诗词

             教学目标体系,为一线教师设计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提供一些标准参考和实践
             指导。
                 (三)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自身特点所致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中,与知识性目标、方法性目标相比,指向审美
             素养的目标达成过程具有内隐性、体验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
             得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的把握、设计和达成相对困难。因此,审美素养视域下

             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否有所成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审美教学目标,不仅需
             要教师具备较深的古诗词文化底蕴、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以及较强的教学方法技
             能,还需要合理有效的审美教学目标理论体系作为依据和参照,以此来指导教师

             日常的古诗词教学活动。
                 除此之外,知识、方法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其效果往往立竿见影,而涉及
             审美素养方面的诸如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创造等要素不是仅靠一两篇
             古诗词课文的教学就能够在学生身上确立并巩固的,审美教学目标也不可能通过

             学生一两节课的学习就能落实并达成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获得丰富的
             审美体验,最终形成高尚的审美素养是一个复杂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对小学语
             文教师来说,教学一年、两年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都无法保证学生在审美素养的

             每一维度上发生质变,达成目标更是不可预料。因此,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自身
             的这些特点,易使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产生畏难情绪,刻意


                                                                                    129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