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4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44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沉淀,在诵读

            与想象古诗词的过程中,审美情感得以充沛地注入学生理性世界之中,而作为审
            美主体的学生,其审美情感也找到了契合的表达根源,在感悟情境中使情感得以
            升华,将一般情感活动上升为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审美情感。小学生逐渐培养起
            的审美情感素养为其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蕴含的

            审美情感进行感知、想象并理解、创造。
                在审美教育理论中,朱光潜就认为相比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古诗词是
            理性严谨与感性情感相协调的产物,并且更加纯粹与精微。古诗词在内容上借诗

            抒情、借诗明志,通过体悟、品味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而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
            的情操。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学
            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
            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美的国度,与作者或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能

            深切体会到诗句中诸如爱国、立业、思乡、念友等情感意境。学生通过古诗词教
            学,能达到随作品表现出的不同情感而做出不同的反应,最终实现其审美情感能
            力发展的目标。

                (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理解目标维度框架
                基于前文划分出的小学生审美理解素养要素,在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审
            美理解不仅表现于以上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方面,还参与到主体对审美对象

            理性思考、理性评判等方面,具有对审美感知敏感性不断提高、对审美想象丰富
            性合理规范、对审美情感适时调节的功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审美素养
            培养的过程中就要做到审美感性和审美理性的有机统一,古诗词关于审美化方向

            的教学更应如此。根据接受美学理论里的“期待视界”概念,在审美素养指向下
            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建构时,需要明晰主体即学生期待视界的差异
            性,彰显其主体精神,将隐性的审美期待内化为学生的审美理解素养,帮助学生
            实现期待视界界限的质的飞跃。

                因此,在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实际设计时,从审美理解的维度出发,可以有
            如下思考方向:首先,小学生的审美理解素养表现在能理解古诗词文本内容之
            美,并能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写出千里辽阔的

            江南处处花红柳绿,水村乡寨,遍地九旗飘动的无限春光之美,同样描绘江南春
            色的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写出对苏杭春天美景的怀念。学生


            132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