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162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是对古诗词语言进行整体感知的过程,而在这种肢解式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到的
语言是断断续续、不成体系的,那么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然不会得
到提高。
(二)意境领会浅显,限制学生对古诗词的画面想象
讲究意境,是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诗词的意
境,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诗的意境往往都是诗人根
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它里面不仅包括真实的形象,还包括
诗人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短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如此多的
内容,可见真正感悟诗词的意境还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
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品读和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并
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断地
想象,直到和诗人产生心灵的碰撞,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
的发挥。在目前的古诗词课堂上,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
诗人的情感,简单地将诗词内容转换成几张图片,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领
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对诗词的内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图片呈现的方式,
虽然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感受诗词的意境,但是这种方式会禁锢学生的想象力,使
学生的思维仅仅就停留在了这几张图片上。学生通过图片其实也只能知道诗词包
含的大致内容,并未真正地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意境,这种简单地用图片引导学生
体会诗词的方式,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思考和感悟能力,限制学生的想象
力,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变得懒惰,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替代感受过多,忽略学生对古诗词的自主审美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审美感知与体验能力的培养要求小学生能够发现和
理解语言文字的美,并能够通过换位思考,置身情境的方式去分析、感受人物、
事物的情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品味诗词,感悟其
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并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
感悟诗人的情感,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诗词审美教学中,教师应当是引
导者和组织者,既不能取代学生审美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在学生审美的过程中缺
席,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对学生的审美活动进行指导。而在当前的古诗词课堂上,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诗词内容,往往一节课大部分时间
都在讲解诗词大意,认为只要理解了诗词意思,诗词中蕴含的情感美,自然也就
150